EnglishEnglishFrancais
精彩网络课堂
[收藏] [RSS订阅] [打印] [字号: ]

中级会计职称考前串讲

作者:佚名    试卷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1

第六章        金融资产

和前五章相比,金融资产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内容。学习时,对于这方面的内容,要重点加以掌握。金融资产不仅是新的内容,而且是重点、难点内容,是在考试中非常容易成为考点的问题。

金融资产分为四大类: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2)持有至到期投资;
3)贷款和应收款项;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第一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主要要求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
一、取得时
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一定要注意其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与其他几类金融资产不同。(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要计入金融资产的成本)
取得时会计核算: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贷:银行存款

有交易费用

借:投资收益

贷:银行存款

购买时,如果有已经宣告但尚未支取的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应作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从买价中扣除出来。收到股利或利息时,冲减应收股利、应收利息。
二、资产负债表日,要确认投资收益

一部分是利息,另一部分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都应按公允价值与原来账面价值比较,确定两者之间的差额,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三、出售时
实际收到的价款和出售时刻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

但实际上投资收益又不仅仅是这个差额,而且还要注意原来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的数额,已经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现在要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到投资收益中。所以投资收益实际是两部分内容构成:一部分是处置的损益,另一部分是由原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的投资收益。
第二类 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条件
(一)到期日固定、
(二)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
(三)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
(四)有能力持有至到期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1.
开设“持有至到期投资”总分类账户,下设三个二级科目:
(1)
成本
(2)
应计利息
(3)
利息调整
利息调整是这里的重点内容
2.
取得时注意以下几点:
1)交易费用的问题
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不一样,不计入当期损益,而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成本。
2)注意是一次付息还是分次付息
如果是一次付息,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如果是分次付息,作为一项流动资产(应收利息)。
3)利息调整
购买的价格与债券投资的面值及尚未领取的利息,挤出利息调整。
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应收利息:面值×票面利率
②投资收益: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③利息调整:应收利息和投资收益的差额,实际是对购买债券时产生的利息调整的摊销。
账务处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到期时一次还本付息,面值×票面利率)
   
或应收利息(分次付息)
   
贷:投资收益(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4)将持有至到期投资转换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
         
资本公积 (差额,也可能在借方,出售时再确认当期损益)
5)到期收回款项或者到期之间处置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的款项)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成本、应计利息、利息调整)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第三类 贷款和应收款项

看看就可以了。
第四类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是一个综合内容,考试时更容易考到。
一、取得时,按公允价值确定其入账价值。
要注意交易费用的问题: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
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作为应收利息。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下面的二级科目:
购买的是债券:成本、应计利息、利息调整。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相同
购买的是股票:成本、公允价值变动。和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同。
2.
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债券需要计息,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一样:
借:应收利息(分次付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到期时一次还本付息,面值×票面利率)
   
贷:投资收益(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3.
购买的如果是股权性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需要按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
1)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处置时,转到当期损益)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果有少量、暂时的跌价: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如果不是少量的、暂时性的,确定为资产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比如购买可供出售的资产成本是100万,后来跌到95万,则: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
如果已经跌到60万,就要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 4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5
4)减值后价值又回升:

如果是债权的:(可通过损益回转)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产减值损失
如果是权益性工具: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这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是金融资产的难点,也是整个金融资产的重点,更是整个教材中的重中之重。必须要重点掌握。
5)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6)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到的款项)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成本、应计利息、公允价值变动、利息调整)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另外,还要把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的数额转到投资收益账户中。

 

 

第七章              长期股权投资

这一章重点内容非常多。
要和合并会计报表问题务必结合在一起。
一、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
(一)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入账价值。实际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或承担的债务与确定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要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不足以调整的调整留存收益。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按照购买日支付的资产、承担的负债、转移的非现金资产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价值与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要确认收益。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要特别给予注意。
因为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是按公允价值计价的。投资时入账价值是公允价值,与占受资企业的份额之间的差额,作为商誉处理。但只有在编制合并报表时才形成商誉。
(三)非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公允价值入账。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一)适用范围
1.
成本法:
1)控制,50%以上;
2)无重大影响,20%以下。
2.
权益法: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二)账务处理
1.
成本法:不因受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而变动,注重初始投资成本。
2.
权益法:根据受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而变动。
1)受资企业宣告净利润,则投资企业: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2)受资企业宣告分派股利,则投资企业::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
3)受资企业其他权益变动
比如资本公积变化,则投资企业: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在学习时,不仅要知道成本法和权益法本身账务处理,还要知道成本法和权益法互相转变的过程,尤其是后面讲到合并会计报表时,成本法按权益法进行调整的方法。
三、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
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高于其可收回金额的,要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和其它资产减值一样: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减值准备
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后,不允许转回。

第八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本章也是今年教材新变化的内容,变化比较大。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另外,学习时,关键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计量的问题。如果具有商业实质,并且能够取得公允价值,用公允价值计量;如果不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的,用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
一、商业实质的判断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一)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二)虽然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金额方面是相同的,但换入、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这种情况也称其为具有商业实质。
在具有商业实质情况下,才可能用公允价值计量。
二、用公允价值计量确定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处理
1.
不涉及补价的,按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成本,有税费的加上相关税费。
涉及补价的,如果是支付补价,再加上补价;收到补价的,减去收到的补价。
2.
换出资产的成本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
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换出资产为存货的,作为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作为主营业务成本。
换出资产为金融资产的,损益确认投资损益。
同样,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要确认当期损益。
三、用账面价值计量确定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处理
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关税费±补价
※ 非货币资产交换问题容易和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等问题结合。

第九章        资产减值

一、资产减值的范围
本章涉及的主要是非流动资产,其他资产,如存货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不在本章反映。
这些非流动资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计提减值准备后,即使价值回升,也不能再转回。
二、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 这是本章核心的内容。
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按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孰高确定。
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后,与账面价值比较,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时,要计提减值准备。

重点: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值以后次年如何摊销的问题?


三、资产组的减值处理
1.
资产组可收回金额和账面价值的确定
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与单项资产完全相同。
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包括可直接归属于资产组和可以合理和一致地分摊至资产组的资产账面价值。
一般资产组的账面价值会直接给出,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可能会让确定。
资产组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也要提减值准备。
2.
计提资产组减值准备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对资产减值的损失分摊:
1)首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中商誉的账面价值;
2)然后根据资产组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比如教材P1759-8,要会做这样的例题。
四、总部资产的减值测试
总部资产一般是非生产车间,意味着不能独立的产生现金流;对总部资产发减值,必须把其分摊到某项资产组中,分摊后的资产组能够独立产生现金流。

总部资产100

 

 

    资产组1   资产组2      资产组3

       20       20             20

有些总部资产没有合理的依据分摊到资产组1、资产组2、资产组3,则这项总部资产就归属于资产1、资产2、资产3;也就是先把能分的分了,提完减值之后再把123看成资产组的组合,再进行测试。

 

这种资产减值时,要按照步骤处理。学习时,只要能够听懂前面讲的内容,怎样把办公大楼的价值分配到各资产组中,然后再进行具体分配就可以了。
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五、商誉减值的处理
了解即可。
资产总结:
到此为止,把资产的问题讲完了。考试时,并不一定资产的问题直接会占多少分,但资产的内容,即使不直接出题,也会与后面很多内容,比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换、所得税等很多问题结合在一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收藏] [RSS订阅] [打印] [字号: ]